硫化物电解质是固态电池中的关键成分,其分类依据晶体结构。主要包括玻璃态、玻璃陶瓷态和晶态三类。其中,玻璃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通过机械球磨或高温熔融后快速冷却制备,XRD表征下无显著峰。玻璃陶瓷态则是在球磨后经一步低温烧结获得,为玻璃态与晶态的混合亚稳相,XRD下可见少量峰。 研究显示,玻璃态固态电解质主要由正硫代磷酸盐、焦磷酸盐、偏硫代磷酸盐和次硫代磷酸盐等微小晶体构成,但其离子传导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而晶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如thio-LISICON型、Li-argyrodite型和LGPS型,则通过高能球磨和高温烧结制备,其晶体结构及锂离子传输通道明确,结构组成与离子迁移机理也更为清晰。
LPSCl型硫化物电解质在低成本量产方面展现出较大的潜力。在晶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中,thio-LISICON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LGPS型电解质虽然具有优异的离子电导率,但因其含有贵金属锗,大规模应用受到成本限制。尽管某些研究尝试用硅或钛替代锗,以实现超越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但这些材料的电化学稳定性不足,仍然难以实际应用。相较之下,硫银锗矿型电解质LPSCl不仅兼具出色的力学延展性和高离子导电性,而且避免了贵金属的使用,从而在成本上更具竞争力。综合考虑热安全性、成本及工艺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LPSCl型硫化物电解质被认为是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中较为理想的技术选择。
硫化物电解质制备工艺及挑战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作为电池领域的重要材料,其制备工艺主要采用固相法或液相法。其中,固相法以高能球磨后热处理为核心,涉及以下关键步骤:
球磨阶段:将硫化锂、五硫化二磷、氯化锂等原料按照特定比例混合,加入球磨介质后,通过球磨机进行机械研磨,从而获得均匀的浆料。
干燥处理:将球磨后的浆料置于保护气氛(氮气)中进行干燥(喷雾干燥机),以获得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前驱体。
高温烧结:将前驱体放入惰性气体保护的烧结炉中,经过高温烧结,形成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破碎与粒度控制:将烧结后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加入气流粉碎机中,通过气流破碎技术获得所需粒度的电解质。此过程需在手套箱内密闭进行,以确保材料的质量与纯度。 尽管高能球磨技术能够实现原子级别的混合,从而提高离子电导率,但该技术也存在设备要求高、研磨时间长、产率低等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需求。 液相法通过将材料置于极性有机溶剂中搅拌,随后蒸干溶剂并热处理,从而得到固态电解质,此法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然而,由于Li2S、P2S5等原料在溶剂中溶解度较低,通常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形成沉淀。值得注意的是,所得沉淀往往包含溶剂分子,这些分子在热处理过程中会挥发或分解,导致电解质颗粒内部形成多孔结构,进而影响离子电导率。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稳定性是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制约因素。尽管晶态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可与液态电解液相媲美,甚至更优,但空气稳定性和电化学稳定性却成为其应用瓶颈。例如,合成硫化物电解质的原料Li2S和P2S5在空气中稳定性欠佳,其生产过程需在惰性气体保护、无水无氧的环境下进行,这无疑增加了设备的复杂性。此外,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毒硫化氢气体必须妥善处理,以保障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