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那艾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21-5161 9676
您的位置:首页>>资讯中心>>行业资讯

喷雾干燥机在农药领域主流应用情况和升级方向

返回列表 浏览:302 日期:2020-04-18

农药活性成分多具有热敏性、流动性差或形态不稳定等特点,传统干燥工艺易导致药效衰减、剂型缺陷。喷雾干燥机通过雾化 - 瞬时干燥 - 造粒一体化优势,精准匹配三大核心需求: 活性保留:数秒内完成水分蒸发,避免长时间受热导致的成分降解(如代森锰锌、苯嘧草唑等热敏性原药); 剂型优化:将不稳定的液体剂型转化为固体,解决悬浮剂分层、油状原药结块等问题; 环保安全:密闭式生产减少扬尘与溶剂挥发,符合农药行业清洁生产标准。 其核心工艺原理为:农药料液经高压雾化(2-20MPa)形成 60-100μm 雾滴,与热气流并流接触实现快速干燥,通过调控进风温度(50-180℃)、出风温度(24-110℃)及雾化参数,定向调控颗粒形态与性能。 

主流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 

(一)干悬浮剂(DF)制备:悬浮剂的固态升级方案 干悬浮剂是喷雾干燥在农药领域的标志性应用,通过将不稳定的水悬浮剂干燥造粒,实现 “固体形态、悬浮效果” 的双重优势。 工艺核心:采用压力喷雾干燥造粒机,料液经雾化后形成中空多孔颗粒,确保复配时快速崩解(30 秒内),悬浮率可达 90% 以上。 典型案例:江苏龙鑫内置流化床喷雾干燥工艺 针对二氯喹啉酸、甲维盐等除草剂、杀虫剂,优化热风分配系统与新型喷头,实现: 颗粒球形度提升 40%,粒径分布偏差≤15μm; 进风温度 160-180℃、出风温度 90-110℃,活性成分保留率≥95%; 年产能达 1000 吨,单位能耗降低 20%。 

(二)热敏性原药固化:解决形态不稳定难题 对于熔点低、易结块的油状或琥珀状原药,喷雾干燥可直接转化为流动性粉末。 典型案例:苯嘧草唑除草剂连续化生产 苯嘧草唑原药熔点仅 50-60℃,低温易凝结、高温易融化,传统工艺收率不足 70%。采用氮气保护喷雾干燥工艺: 精准控制出风温度 24-73℃,避免原药贴壁融化; 调节雾化气速与进料流速比 1.0-1.5,成粉率达 95% 以上; 产物为均匀粉末,溶解时间从 6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适配 10 余种剂型加工。 

(三)固体剂型精细化:提升制剂应用性能 在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生产中,喷雾干燥可优化颗粒物理特性,增强田间应用效果。 典型案例:代森锰锌杀菌剂干燥提质 代森锰锌液体母液经小型喷雾干燥机处理: 采用 50-80℃中低温进风,有效成分降解率降低至 3% 以下; 颗粒粒径控制在 5-20μm,水中分散时间≤30 秒; 粉末休止角≤35°,无结块现象,适配后续复配与包装。 

成熟产品与市场应用实例 

(一)杀虫剂类:50% 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展耀 ®) 生产工艺:采用压力喷雾干燥造粒技术,将氟啶虫酰胺悬浮液转化为干悬浮剂剂型; 产品特性:颗粒崩解速度≤2 分钟,悬浮率≥90%,耐雨水冲刷(施药 2 小时后遇雨不影响药效); 应用场景:8000-15000 倍液喷雾,防治桃树蚜虫、蔬菜白粉虱等抗性小虫,亩用量仅 2-5 克。

 (二)杀菌剂类: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生产工艺:液体母液经小型喷雾干燥机干燥,搭配分散剂复配; 产品特性:粒径均匀度提升 30%,润湿时间≤60 秒; 应用场景:与三唑酮复配制成复合制剂,防治小麦白粉病、葡萄霜霉病,药效提升 20%。 

(三)除草剂类:苯噻・苄干悬浮剂 生产工艺:采用内置流化床喷雾干燥工艺,联合苯噻酰草胺与苄嘧磺隆; 产品特性:颗粒强度≥2.5N,存储 12 个月悬浮率保持 85% 以上; 应用场景:水稻田芽前封闭除草,亩用量 30-50 克,杂草防效≥92%。

 四、技术升级方向与行业价值

 低温化创新:开发≤80℃进风工艺,适配多菌灵、赤霉素等强热敏性成分; 智能化控制:通过在线粒径监测与温度反馈系统,将产品合格率提升至 99%; 绿色化改造:集成溶剂回收装置,溶剂循环利用率≥95%,减少 VOC 排放。 喷雾干燥机已成为农药剂型从 “液体化” 向 “固体化”、“精细化” 转型的核心装备,其应用使干悬浮剂等新型剂型市场占比从 2015 年的 5% 提升至 2025 年的 18%,推动农药行业实现 “提质、降本、环保” 三重升级。

全国服务热线

021-5161 9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