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蚜酮:属于吡啶甲亚胺类非杀生性杀虫剂,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 1988 年开发。其核心作用机理是通过 “口针阻塞效应” 干扰害虫取食,刺吸式口器害虫接触药剂后会迅速停止进食,最终因饥饿死亡,同时兼具内吸传导性,可通过茎叶喷雾或土壤处理保护作物新生组织。
烯啶虫胺:烟碱类广谱杀虫剂,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的轴突触受体,通过阻断神经传导使害虫麻痹死亡。该药剂内吸渗透能力强、用量少且毒性低,对作物安全性高,但单剂使用易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
二者常以复配形式(如烯啶・吡蚜酮)用于农业生产,主要防治蚜虫、稻飞虱、烟粉虱等刺吸式害虫,具体应用包括: 作物范围:可用于水稻、甘蓝、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番茄、黄瓜等)及果树(苹果、柑橘等)。 施用方式:以叶面喷雾为主,在害虫始盛期(如甘蓝蚜虫、水稻稻飞虱低龄若虫期)施药,推荐剂量为 12-20 克 / 亩(制剂量),需确保叶面、叶背均匀喷施。 复配优势:烯啶虫胺的速效性与吡蚜酮的持效性形成互补,复配后增效显著,可降低害虫抗药性风险,例如 30% 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稻飞虱的防效可达 90% 以上。
那爱一起 喷雾干燥机制备吡蚜酮与烯啶虫胺的典型案例
喷雾干燥技术因能快速制备分散性好、悬浮率高的农药制剂(如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被广泛应用于吡蚜酮和烯啶虫胺的工业化生产:
含稳定剂的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制备
技术背景:烯啶虫胺熔点低(83-84℃),高温易分解;吡蚜酮水合物易团聚,导致制剂悬浮率下降(<90%)。提出通过 “砂磨 - 压力喷雾干燥工艺” 结合稳定剂解决上述问题。 设备与工艺:采用压力式喷雾干燥机,配套砂磨机、复配罐及板式换热器。先将吡蚜酮(1-80%)、烯啶虫胺(1-80%)与稳定剂(如壳寡糖、低聚果糖)、润湿分散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混合,经砂磨制成悬浮液;再通过压力喷雾干燥机在 90℃进风温度下雾化干燥,利用板式换热器预升温降低造粒温度。 效果指标:产品悬浮率提升至 90% 以上,烯啶虫胺热储(54℃,14d)分解率降至 5% 以下,满足农药制剂稳定性要求。
速溶型烯啶虫胺制剂的喷雾干燥装置
技术痛点:传统喷雾干燥机生产烯啶虫胺制剂时,存在颗粒速溶性差、高温导致药性降低的问题。 设备改进:采用含气液混合系统的喷雾干燥装置,包括复配罐、二氧化碳储气罐、气液混合泵及造粒塔。将烯啶虫胺母液与二氧化碳气体经气液混合泵充分混合后雾化,利用二氧化碳辅助形成假性中空颗粒,并通过板式换热器将造粒温度从 110℃降至 90℃。 应用优势:产品速溶性提升 30% 以上,有效保留烯啶虫胺的生物活性,适用于速溶型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的规模化生产。
吡蚜酮干悬浮剂(DF)的工业化喷雾造粒 设备选型:采用农药专用 DF 干悬浮剂喷雾干燥造粒机,配套两级砂磨机、离心雾化器及旋风分离器。 生产流程:将吡蚜酮原药(纯度≥97%)与分散剂(如萘磺酸甲醛缩合物钠盐)、填料(高岭土)混合,经砂磨制成粒径 1-5μm 的料浆;再通过离心雾化器将料浆雾化,在热气流中瞬间干燥成空心多孔颗粒,最后经筛分得到干悬浮剂产品。
工业应用:该设备已在吡蚜酮、烯啶・吡蚜酮等 DF 制剂生产中实现工业化,产品悬浮率达 95% 以上,崩解时间<30 秒,适用于水稻、蔬菜等作物的大面积施药。 技术要点总结 设备适配性:压力式或离心式喷雾干燥机均可用于制备吡蚜酮与烯啶虫胺制剂,需根据产品剂型(水分散粒剂、干悬浮剂)调整雾化压力、进风温度(通常 80-100℃)等参数。 关键控制因素:需通过添加稳定剂(如寡糖类)、优化干燥温度避免有效成分分解,同时通过气液混合或配方调整提升产品分散性与速溶性。 工业化现状: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如陕西汤普森生物科技)采用喷雾干燥技术生产烯啶・吡蚜酮制剂,相关设备(如 DF 干悬浮剂生产线)已实现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