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中磷化物残留主要是由熏蒸杀虫操作不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钼蓝分光光度法等进行检测,检测过程中需注意人员防护、消除干扰等事项。
具体如下: 残留原因: 物理吸附:粮食具有一定的吸附性,磷化氢气体可被吸附在粮粒表面,形成气态残留。这部分残留与环境中的气体浓度有关,在通风良好的情况下,部分气态残留可被去除,但如果通风不充分,就会有部分磷化氢残留下来。
化学吸附:由于粮粒内磷化氢浓度低于外部,在渗透压作用下,磷化氢会进入粮粒内部,并与粮粒内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磷酸盐、亚磷酸盐(酯)、次磷酸盐等,形成固定残留。这种残留难以通过通风等方式去除。 熏蒸操作不当:施用药剂量过高、施药点不合理、清理残渣马虎草率等,都会造成局部粮食磷化物残留量过高。例如,施药点过于集中,会导致附近粮食吸附过多磷化氢;熏蒸后未及时清理残渣,残渣中的磷化物继续分解产生磷化氢,也会增加粮食中的残留量。 仓储条件影响:粮食水分越高,对磷化氢的吸附能力越强,残留量可能越高。同时,密闭时间越长,磷化氢进入粮粒内部的数量越多,残留量也会相应增加。此外,不同粮食品种对磷化氢的吸附能力不同,如稻谷籽粒表面粗糙,比表面光滑的小麦吸附能力更强,更易残留磷化物。
检测方法: 钼蓝分光光度法:依据 GB/T 5009.36 和 GB/T 25222 规定,磷化物遇水和酸产生磷化氢,蒸出后吸收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被氧化成磷酸,再与钼酸铵作用生成磷钼酸铵,被氯化亚锡还原成蓝色化合物钼蓝,通过与标准系列比较定量。该方法取样量为 50g 时,检出限一般可达 0.020mg/kg,操作时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磷化物含量。
检测注意事项: 人员防护:磷化物及其分解产物磷化氢有毒,检测人员须佩戴正压式呼吸器及化学防护服,防止中毒。 样本采集与保存:采样过程遵循 HJ 168 标准,避免光照、高温,防止样本中的磷化物分解或发生其他化学反应,影响检测结果。 干扰消除:若粮食中存在硫化物,会干扰磷化物检测,因其与酸反应生成的硫化氢能与硝酸银生成黑色硫化银,干扰磷化氢与硝酸银的反应。可在检测前加入乙酸镉溶液,使硫化物形成黄色硫化镉沉淀,以消除干扰。
仪器与试剂要求:所用仪器需保持洁净,避免杂质干扰。试剂应使用分析纯,实验用水符合相关标准。同时,注意试剂的保存条件和保质期,如氯化亚锡溶液需临用现配。
操作规范:严格控制反应条件,如控制好钼蓝显色的酸度在 0.78-0.93mol/L 范围内,酸度过高不显蓝色,过低氯化亚锡可能还原钼酸铵出现假阳性。反应时间、温度等也需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